枣强县马屯镇“三区同建”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升级版

2019-12-12 10:13:09 来源:衡水日报
进入移动版,省流量,体验好

今年以来,枣强县马屯镇以乡村振兴示范区(三区同建)建设为抓手,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,加速推进以沈家村为中心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,取得了良好成效。

自拆自建,突出群众主体。一是凝聚共识。先后召开村“两委”班子会12次、村民代表会8次、全体村民大会5次,印发《致沈家村群众的一封公开信》,引导帮助农民算好“三本账”,即村庄改造成本账、节约土地增收账、宜居宜业舒适账,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的参与、配合和支持,为“三区同建”顺利推进夯实群众基础。二是搭建平台。建立沈家村“自拆自建委员会”,中心村建设规划、户型设计、置换办法及标准、签订协议、土地流转、矛盾纠纷调解、回迁房安置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所有事项,全部交由自拆自建委员会议定。三是制订方案。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,制订群众认可的置换方案,通过征集村民意愿,确定了5个户型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。同时,对房屋面积、宅基类型、置换面积、补偿额度实行三榜定案、公开公示,全面接受群众监督评议,并由村自拆自建委员会全程参与、全程监督,做到公平公正。

先拆后建,强化组织保障。一是加强政府推动。成立以县委副书记和政府副县长为组长的工作专班,具体负责中心社区组织领导、顶层设计、政策制订、推动实施。马屯镇也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、镇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,全面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推进工作,为中心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。二是坚持先拆后建。实行分区划片拆迁,成熟一片,拆除一片。社区建设区域内农户拆迁后优先选房,其他农户按签订协议及房屋拆迁的时序选房。镇、村及村民代表与建筑商充分协商,按照“三优先”原则签订协议,即“谁先签协议谁先选房,谁先交钥匙谁先选房,谁先拆除谁先选房”,以此激发村民搬迁积极性。三是解决安置难题。前期发放租房费每户6000元,用于农户租房安置,对没有租赁到住房的村民,帮助联系周边村庄的空闲院落,解决村民临时居住问题;村里出钱租赁空房帮助村民存放笨重物品;成立红白理事会,建设白事临时房,供群众白事使用,消除村民后顾之忧。

政策助建,完善配套设施。一是政策资金支持。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,县委政府出台了《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补充意见》,规定土地指标收益切块用于新型社区、公共服务设施、产业园区发展,按照中心村建设的土地指标收益补偿标准,村民基本可以不拿一分钱便可实现搬迁入住,确保旧村拆得了、社区建得起、农户搬得进。二是同步立项复垦。坚持“原村建设、不占耕地”的原则,留出村庄回迁建设用地后,对腾出的土地按每亩不超过2万元的标准及时立项复垦。沈家村占地536亩,目前285亩已达到复垦立项条件。三是争取补贴资金。利用省级中心村建设奖补资金300万元,先期建设村民活动中心,作为安置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的临时过渡用房,同时配套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。

同建共建,打造美丽家园。一是基础设施共建。统筹解决联建社区的水电路讯暖、燃气、监控、WIFI、亮化、绿化等基础设施,做到与城镇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。同步建设村民活动中心、休闲广场、幼儿园、卫生室、养老中心、就业微工厂等公共服务设施,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和使用效益。二是组织管理共融。创新社区组织管理模式,中心社区成立党总支、理事会、协会等组织,制订村民公约、自治办法,在基层党建、精神文明建设、社会治理中,激发党组织活力,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,放大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功能,推进民主管理、有序管理,提高农村自治、德治、法治水平。三是“三区”融合共建。产业园区为新型社区提供产业支撑,新型社区为园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。欣苑省级农业园区将沈家村4336亩土地全部流转,种植苜蓿、海棠、牡丹,进行肉羊饲养、屠宰、加工,促进了产业升级,实现了“种养加”一体化发展;村民流转土地得租金、土地入股得股金、入园务工得薪金,成为“三金”农民,实现了增收致富。(贾献义、王国旺)


来源:衡水日报
责任编辑:翟一杉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
相关新闻

电子报
立即打开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